從一把自製農具中,看見青銀共創的力量
- 善 點點
- 8月2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阿君姊揮出那一刀時,我們知道:我們做的不只是改造農具
有人問我們:「為什麼要自己做農具?還做得這麼陽春?」坦白說,我們自己也曾問過這個問題。
直到那一天,我們看見一位長輩,揮出了他的第一刀。

阿君姊退休後,體能逐年下降,連一個彎腰的動作都可能閃到腰。他不說出口,但他的內心忿忿:「我已經做不到了。」
他的眼神,還是透露著不想停工的意念。
於是,我們用水管、鐮刀、熱熔膠拼湊出一個陽春又笨拙的工具,我們叫它「免彎務農神器」。
那一天,他站著揮出第一刀,草倒了,陽光照在他的臉上。他轉頭笑說:「這個,很可以。」
這不是一把工具,這是一句:「我還可以。」
—
說到這,你可能會問:「為什麼要大費周章人工除草?」
不使用化學除草劑,是我們的選擇
過去是沉睡的荒地,現在我們使用友善農法慢慢喚醒它們。
我們甚至想過:是不是該放幾隻鴨來吃草? 這樣做是否能讓長輩更輕鬆?
除草該如何成為生態自然循環的一環?
—
當我們選擇不噴除草劑,而是用一把自製工具讓長輩站起來,我們想走的是一條「緩慢卻有力量」的路:
運用輕務農,讓長輩走出門,與人連結、互動不再孤單;
每週幾小時的簡單農務,讓長輩動一動、曬曬太陽,減少肌肉退化;
長輩靠自己的雙手做工、賺到錢,獲得「我還可以」的自信感,
每一位長輩的改變與笑容,亦是讓在都市打拼的子女不再擔心,
「阿爸今天有去工作、媽媽今天笑咪咪」
我們相信這比任何一句「我們很好」都來得實在。
土地工工想創造的,不只是喚醒地方沈睡資源,還有跨世代的安心與支持。
—
每次從台北開車到雲林,來回至少是六小時起跳。
經常有人說:「這很不划算吧?」
但對我們來說,值得。
因為每一次到訪,我們都能看到長輩們也認認真真把土地工工當作一份驕傲。
於是為了讓貼標更輕鬆,我們思考是否該微調桌子的高度;為了讓眼睛看得更清楚,我們討論需不需要架上放大鏡。
許多微不足道的小改變,都是為了讓長輩感受到:「我還能貢獻」、「我還有價值」。
—
土地工工的初心,是一起做工
我們的名字來自一句話:「為人做工、為土地做工」。但更深的意義是:
長輩走出家門,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。
青年把專業帶進土地與社區。
消費者收到的不只是回饋品,而是一群人的努力匯聚。
這就是我們堅持「青銀共創」的原因。
每一瓶純露的背後,不只是水與植物,而是一次又一次,在土地上說出:「我可以」的故事。
我們邀請你,一起為土地做工,也為人做工。不需要偉大,只需要真誠。
讓我們一起,看見那些重拾自信的眼神,聽見那些微小卻堅定的「我可以」。
這就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。




留言